谁在 "做空" 东莞家居产业
2025/08/12来源:家居周讯作者:付双成浏览:71807
珠三角家居产业已悄然变局。
10 年前,以广州、东莞、深圳三地连线为轴心的珠江东岸及周边地区,是广东家居产业的轴心地带,也是中国家居产业最前沿的阵地。如今这一轴心地带正在逐渐滚动至以广州、佛山、中山三地连线为中心的珠江西岸及周边地区,并逐渐向外延展。以“整家生态系统”为概念的供应链平台(广州建博会,普定+选材+选品+体验)、设计平台(广州设计周,设计师+高定+美学秀)、选品平台(广州家具展览会,品牌+选品+空间设计)等的产业“顶端”已经形成。同其它地区比,是多极整体比单极单一优势。
惠州承接了深圳、东莞部分家居企业迁移,以此向东、向北零星扩延,其权重仍不足以阻挡,珠三角家居产业带的中心已悄然慢慢转移至西岸。
深圳核心区已鲜有家居制造企业,仅在远离核心区的龙岗地区有部分集中,规模扩张动力严重不足,区域发展限制愈发明显,家居制造企业外迁成大势所趋。龙岗毗邻惠州,与当地家居产业连成一片,向东、向北零星延展,但格局已定,土地、政策、人力资源、市场等红利期已成过去,缓慢发展至外移将成为其宿命。
东莞的大型家居制造企业已屈指可数,早前不少外迁至东南亚及湖南、湖北、江西等地,全国多地也有零星承接。大量中小企业聚集于此,渐渐失去昔日王者风范,家居产业弱化、机会减少已成不可阻挡之势。
与这一过程并行的是,全国 100 多个家居产业新兴基地已初具产能优势,家居产业均衡化发展和出海热潮,助推了珠三角乃至全国家居产业的重新分布与重心转移。
本文聚焦东莞家居产业近 20 年的变迁,探寻其逐渐被 "做空" 的下行趋势,进而思考珠三角乃至全国家居产业的未来布局。
一、国际贸易壁垒的首先发难
2003 年,美国发起对中国木制卧房家具反倾销调查,导致出口美国的木制卧房家具被征高额关税。而东莞台商家具企业主要面向美国市场,为维持出口,不得已纷纷外迁至以越南为主的东南亚地区。
国际贸易壁垒的形式远不止反倾销。政策壁垒方面,欧盟 2006 年实施的《木材及木制品规例和新环保设计指令》(EUTR)要求进口木材必须提供完整的溯源证明,东莞大量依赖进口木材的家具企业因溯源体系不完善,出口欧盟成本骤增;技术壁垒上,美国《复合木制品甲醛标准法案》、加州 CARB 认证等对家具甲醛释放量的严苛限制,让东莞部分中小企业因检测设备不足、工艺改进滞后而被迫退出美国市场;人权壁垒则以 "劳工标准" 为借口,如欧美部分采购商要求企业提供完整的员工薪资单、社保记录甚至宿舍环境检测报告,东莞一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因管理粗放难以达标,订单流失严重。
2008 年前,占东莞家具产值 1/3 的对美出口企业中,90% 以上外迁;剩余企业中,2012 年前又有 5% 外迁,最后 5% 逐渐缩小规模,仅靠出口浴室柜等小品类勉强度日。这是东莞家具产业首次大规模被 "做空",产值锐减数百亿元。
二、产业转型升级的严重冲击
部分台商企业将产能一部分转移至东南亚继续出口,留存部分转做内销。但长期习惯于出口市场的大额订单(无需自主设计,由采购商主导产品方案),转内销时需面对产品设计、小规模多批次生产、渠道建设、品牌营销及企业文化重塑等全新挑战,严重水土不服。据行业统计,97% 以上转内销的台商企业历经 10 余年尝试后失败,仅有少数原本以内销为主的台商企业勉强维系,且难寻大型规模企业,多数最终选择歇业。
2012 年成为重要分水岭。无论什么资本属性的出口型企业多数开始试水转内销,此后内销市场竞争白热化,定制企业迅速崛起,渠道分化加剧,家居融合概念冲击单一品类家具,我国家居市场发生本质变革。这对东莞以成品家具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严重冲击—— 在经历一段缓慢发展期后,东莞企业虽试图追赶定制赛道,但多数因缺乏柔性生产能力、设计团队及渠道基因而失败。如今东莞虽有一两百家定制企业,但多为小规模经营,难以形成产业合力。
三、整家生态重构的基因缺陷
2012-2016 年,家居产业历经成品家具、定制、全屋定制到整家的层层递进发展,"整家生态系统" 逐渐成型。头部企业如欧派、索菲亚等集中在广州区域,供应链企业则以佛山为核心,形成数千家企业组成的整家生态集群(含服务配套企业)。
反观东莞家具产业,过去以港商领军的成品家具企业在品牌、渠道、品质上曾属国内一流,但企业边界清晰,难以融入整家生态的协同体系。至 2016 年,错失融入整家生态的最后窗口期,佛山、南康等地的产品迅速挤占市场空间。同时,港商群体因早期已积累丰厚财富,二代接班人多缺乏经营动力,或因不适应市场变化而经营不善,导致港商企业 70% 以上产能折损。要知道,巅峰时期港商企业占东莞家具产值的 1/3,与台商、民企形成 "三分天下" 格局,其衰退让东莞家具产能再次被大规模 "做空",产业基础进一步弱化。
同期,人力成本上涨(2010-2020 年东莞家具行业人均工资年均增长 8.3%)、环保标准提升(如 VOCs 治理要求企业投入百万级设备)、政策优惠取消(外向型企业税收减免终止)及东莞产业结构调整(向高科技产业倾斜)等因素,加速港商家居企业外迁—— 湖北监利香港家居产业园、湖南桂阳家居产业园等虽承接了上百家港商企业,但多数因供应链配套不完善难题、产地离原有基地太远而元气大伤,规模远不及当年。
四、传统企业变革的源驱动力不足
台商为东莞民营家具企业带来了管理经验和出口贸易模式,港商则传授了品牌建设与渠道搭建方法,同时培育了大量创业者,这些人后来成为扩散至全国的家具企业老板。东莞厚街人才市场曾是全国家居人才的 "输出枢纽",江浙企业常年在此招聘技术人才,猎头公司频繁猎取职业经理人,成为当时行业人才流动的重要特征之一。
但东莞民企普遍存在创新求变能力不足、主动升级动力匮乏的问题:其核心策略是在单一模式下扩大规模,依赖机会主义时代红利扩张,在易获的财富中自满,对行业变革视而不见。以资本、人脉、政府扶持为纽带的本土平台(如某某联、某某盟、某某产业园)均以失败告终,传统产业平台则多在困境中挣扎,对智能化、绿色化、高端化等现代企业经营理念认知模糊,难以适应新产业时代的要求。
反观广州的设计办公区、智能化公司、企业总部集群,佛山的项目扩张与产业升级,均在持续释放家居产业能量,资源不断向珠江西岸聚集—— 广州的资本、人才、配套服务与佛山、中山的供应链优势形成协同,推动西岸成为中国家居产业新中心。
五、产业均衡时代的去中心化
近 10 余年,全国新兴家居产业基地快速崛起:山东临沂 2024 年家居产业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,正转型为数智整家平台培育龙头企业,龙头企业牵引产业的大生态格局;河南中部家居产业园从 2016 年的 24 亿元产值,飙升至 2024 年的近 500 亿元,年均增速超 30%。
这些新兴基地分流了传统家居产业基地的市场份额:东莞未融入整家生态的成品家具企业,在成本上难以与北方基地竞争;定制企业因远离消费市场,难以提供就近服务,产能布局又耗费大量人力物力,陷入 "两头不讨好" 的困境。
传统产业中心若不持续升级,被后发地区追平后失去市场是必然结果。随着展会(如广州建博会、佛山家博会、广州设计周)、采购商、经销商等物流、人流、信息流向珠江西岸集中,东莞家居产业被 "做空" 的风险进一步加剧。
六、产能出海布局的企业使命错位
出海也是东莞家居企业的突围方向,反向使东莞家居产业陷入 "产能出海布局-资本外流 - 本土空心化" 的困境。
全国家居企业纷纷向东南亚(越南、马来西亚)、中东(沙特、阿联酋)、东欧(波兰)、南美(巴西)布局产能,东莞企业也不例外。但问题在于,部分企业将核心产能、原辅材料供应链、技术人才甚至资本全盘转移,导致本土产业链出现断裂:2015-2020 年,东莞家具配套企业(如五金、布艺)有 30% 外迁至越南,直接削弱了本土产业的协同能力。
这种 "被动出海" 而非 "战略出海" 的模式,实质是将东莞家居产业的根基抽空,进一步放大了 "做空" 效应。
七、东莞产业发展的结构转型挤压
东莞的产业重心已向电子信息、智能装备等高科技产业倾斜。华为、OPPO、vivo 等龙头企业持续扩大规模,2023 年电子信息产业占东莞 GDP 比重达 25.6%,而家具产业占比从 2010 年的 7.2% 降至 2024 年的 2.0%左右。
从资源争夺看,2020-2023 年东莞工业用地出让中,高科技产业占比 68%,家居制造仅占 4%,且用地成本较 2010 年上涨 210%;人才方面,电子产业工程师年薪是家具行业设计师的 2-3 倍,导致家居企业招工难度加大。这种产业结构调整是市场与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—— 高科技产业的高产出(亩均税收是家具企业的 5-8 倍)、高附加值更符合东莞的发展定位,客观上挤压了家居制造的生存空间。
八、世界第一湾区的宏大目标导向
粤港澳大湾区以 "世界第一湾区" 为发展目标,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》明确提出要 "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" 和 "现代产业体系"。在这一导向下,东莞作为大湾区重要节点,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,家居制造被归为 "需要优化升级的传统产业"。
大湾区的资源整合(如城际铁路网络、人才跨城流动)进一步强化了西岸家居产业的集聚效应—— 广州的设计、佛山的制造、中山的五金配件形成 1 小时供应链,而东莞家居企业因远离这一核心圈,难以享受协同红利。同时,大湾区对生态环境的高要求(如珠江口污染防治),也让高排放的家具制造企业面临更严格的管控,加速其向粤西迁移。
九、国家产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影响
国家 "双循环" 战略推动内需市场升级,要求家居产业向 "绿色化、智能化、个性化" 转型;"中国制造 2025" 将智能家居纳入重点发展领域,强调数字化与工业化融合。这些战略导向下,资源持续向符合趋势的头部企业倾斜。
东莞家居产业因多为传统制造模式,在绿色生产(如无醛板材应用率不足 20%)、智能制造(柔性生产线普及率低于 10%)等方面落后于佛山、成都等地,难以获得国家政策与资本支持。此外,"乡村振兴" 战略推动县域家居市场崛起,新兴基地凭借区位优势(如山东临沂辐射华北农村)抢占增量,进一步压缩了东莞家居的市场空间。
结语
东莞家居产业虽已走过制造巅峰期,但其历史使命并未终结。随着制造端逐渐收缩,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庞大的消费市场、东盟(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)的出海优势,以及过去作为 "世界制造业中心" 积累的贸易、技术、管理经验,东莞在展贸端仍有长期优势 —— 厚街家具大道、名家具展等平台可转型为 "全球家居设计交易中心",承接高端定制、跨境电商等新业态,做为高端特色产业仍具有较强活力。
未来,东莞家居产业的破局关键在于 "去制造化" 转型:从 "生产基地" 转向 "服务枢纽",通过整合全球设计资源、搭建跨境贸易平台、培育家居科技企业,在珠三角家居产业的重构中找到新的坐标。而珠三角乃至全国家居产业的布局,也将沿着 "生态协同、区域分工、全球布局" 的方向深化,那些能跟上趋势的地区与企业,终将穿越周期,迎来新的增长。
免责声明:美家美户家居网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以及企业投稿,如页面信息对您造成影响,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!
本文地址:http://mjmhjj.cn/newsshow/9470.htm
转载本站原创文章请注明来源:美家美户家居网